您当前的位置:坤德居 > 资讯 > 今日看点

楼市调控方向变了,房价暴涨暴跌成为历史

来源:美房投资俱乐部 编辑:杨加雷 发布日期:2019年07月16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喊了几十年,现在终于要兑现了。或者说,终于有底气去兑现了。

  本轮楼市调控的近3年时间里,政策基本上都是在需求端做文章。

  限购、限售一直是楼市调控政策的主力。

  但是随着住建部、发改委、银保监会的一步步动作,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供给侧调控开始了,房企的苦日子来了。

  房住不炒,之前是让购房者没得炒,现在是要让房企也没得炒。

 

 

  过去,为了去库存,国家推行了棚改货币化政策,迫使房价迎来了一轮暴涨;现在,为了去库存,政府限制房企融资,减缓房企规模拓张,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矛盾。

  供给侧改革取代了需求侧改革,成为楼市调控政策的基底。

  刚刚,国家发改委出手,堵上了房企融资的最后一条路子。

  房企缺钱将成为常态,随之而来的是行业规模的逐步收缩,供给侧的逐步乏力。

  房价暴击,可能永远也不会再有了。

  由于国内融资不力,房企纷纷转融外资。6月,40家房企融得外资224.62亿元,环比暴涨588%!主要途径为境外发行公司债券,也就是发行外债。

  但是现在,国家发改委一则强硬的通知,迫使房企发行外债融资的渠道大大收窄。

 

 

  亲妈不喂奶,还不让奶妈喂奶,缩小规模,放缓扩张,是房企活下去的唯一方式。

  对于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国家发改委主要做出了4点要求:

  1.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只能用于置换未来一年内到期的中长期境外债务。

  2.房地产企业在外债备案登记申请材料中要列明拟置换境外债务的详细信息,包括债务规模、期限情况、经我委备案登记情况等,并提交《企业发行外债真实性承诺函》。

  3.房地产企业发行外债要加强信息披露,在募集说明书等文件中需明确资金用途等情况。

  4.房地产企业应制定发行外债总体计划,统筹考虑汇率、利率、币种及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等因素,稳妥选择融资工具,灵活运用货币互换、利率互换、远期外汇买卖、期权、掉期等金融产品,合理持有外汇头寸,保持境内母公司外债与境外分支机构外债、人民币外债与外币外债、短期外债与中长期外债、内债与外债合理比例,有效防控外债风险。

  房企发行外债将受到发改委的严格审查,包含诸多的限制。

  说的简单直接一点,房企想要发行外债,国家发改委总能找到不符合要求的地方。

  更引人深思的是,堵截房企海外融资渠道,是在国内融资难度进一步升级的背景下进行的!

 

 

  在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第十一届陆家嘴论坛上致辞中表示“必须正视房地产金融化问题”之后,上周,银保监会再出重拳,针对近期房地产信托业务增速过快、增量过大的信托公司,银保监会开展了约谈警示,要求这些信托公司控制业务增速,提高风险管控水平。

  谁都没想到,市场反应如此剧烈。比如约谈之后的7月11日,光大信托发布紧急通知,称截止今日12点,暂停所有房地产类项目募集。12点之后已募集的此类项目全部退款。

  退款!表明了信托公司脱离房地产的决心。

  融资渠道枯竭,房企融资只能依靠项目销售资金回笼。

  由于房地产市场项目周期长,资金回笼慢,拿地盖楼跨出的步子一大,就得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所以只能被迫降速。

 

 

  如此一来,社会投资资金不再一股脑地进入房地产市场了,大部分的金融杠杆也降下来了,房企的步子稳了,库存也慢慢降下来了。

  而不管房企如何应对,如何在销售策略上做文章,如何在社会舆论上下功夫。楼市作为政策市,政策方面没有了去库存的必要,房价还有机会暴涨吗?

  人口增速放缓、旧改取代棚改、人口长期流动下降、消费替代了投资,加上现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房价没有暴涨的理由以及意义。

  房产投资,也没有必要吊死在房产升值这一棵树上。找准政策新方向,抓住市场新机遇,未必就比不上房价上涨带来的收益。

相关新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更多>>换一批
操作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