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是人生大事,不要失去理性
来源:财经学习通
编辑:yuershuai
发布日期:2019年06月23日
王先生是一位香港人,20世纪90年代初的时候,他有着不错的生活。当时,香港经济很繁荣,王先生的工作年年加薪,股票、基金都在上升。在看着周围朋友都纷纷投身房产时,王先生也心动了。
1997年,香港的房价处于高位,王先生在禁比的心理作用下,拿出了100多万港元积蓄准备买房。当时他向银行贷款280万港元买下了一套价值400万港元、70平方米处于市区的房子。在那时400万港元的房子算不上什么好房子,因为房价整体很高。看着房价天天上涨,王先生根本没想着再出手转让。
随后,亚洲金融风暴来袭,房价一下降下来。王先生的那套房子迅速贬值到180万港元,王先生认为房子还可以自己住,房价跌了也无所谓。不过,银行却不这么认为。银行是做生意的,它借给你280万港元,你的抵押品却只值180万港元,银行会担心你还不来钱,它会亏本。于是,银行马上向王先生施压,迫使他加大了还贷力度。结果,王先生不得不告别过去优越的生活,经历多年苦苦挣扎,才得以还清贷款。
王先生看到别人买房,不能从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出发,在盲目攀比的态驱使下,做出了错误的投资行为,最终让自己吃到了苦头。
其实,很多人在做出买房决定的时候,都会像王先生一样,头脑发热。买房的人虽然嫌房价太高,但在看到大家都买房的时候,就会出现焦限的心理。于是,在焦躁的催促下,买房人常常在高价位上花大钱买房,把房价推得更高。
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律,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会存在高低起伏的。当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远远高于其实际价值时,市场规律便会发生作用。房地产市场也不会例外,于是房价暴涨之后总会伴随着暴跌。
在房价的不断上涨中,房地产高额利润的气息会诱使人们蜂拥而来。资金雄厚点的投资者们竞相建造更多、更大的楼盘,希望获得更多的利润;小投资者们争着买下几套房产,希望高价时出手;而买房自住的人,在相互攀比中,也把自己的买房标准从一套供家人生活的小户型,调高到令人羡慕的豪宅。
然而,建造房屋是个级慢的过程,完成一个楼盘往往需要几年。在这几年里,房产投资者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利好消息,会有更多的投资者把更多的钱投人房地产。终于有一天,大家会发现原本房屋供给短缺的现象,一夜之间突然不见了,房屋供给出现了大量剩余。这种剩余并不是针对居住人口的剩余,而是针对付得起高房价人的剩余。
于是,房价便出现了回落。因为之前的不理性增长,一旦出现一次回落,购房者投机的心态便会被打破,房价会迅速暴跌。
有人会说,房价的跌落正好可以让更多的人买房。实际上,房价的跌落是相对最高房价来说的,10000元一平方米的房价跌40%,余下也有6000元,穷人还是买不起。但是,40%的房价跌落对于房地产投资者们来说,简直是梦。他们的贷款变成银行的不良资产,银行坏账迅速增多,便会大幅削减货款额度。缺少银行贷款,投资者们会紧缩自已的腰包,整个国家经济都会失去增长的动力。
有钱买房的和有能力卖房的都是经济能力较强的人,难道他们没有理性?这主要是因为房地产业的特殊性,在攀比心理的作用下理性的经济人冲动了起来。
房子不同于粮食,粮食的价值在吃下去后立刻体现,并且几小时后就会消失。所以,只要有成千上万的人在市场里买卖粮食,粮食的价格就一定理性。然而,房子的价值能延续几十年,大多数人一生只买一次或两次房子,所以买房人对房子的价值判断包含许多主观因素。
投资房地产的收益也需要几年才能看到,这就导致房地产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的判断包含更多的主观心理因素。在这些主观因素的影响下,人们的买房思维变得很简单:“别人买房,我也要买房;别人买大房子,我也要买大房子。”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买房,买的是一种心态。在买房的过程里,蕴涵着人们太多的期望。买房需要量力而行,在买房越来越成为人们一辈子拼搏目标的今天,买房不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行为,它已行变成一种心态的比拼。
要想在这场比拼中获胜,需要拥有健康的心态。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是否能保持经济人的理性,不以攀比的心态对待买房。这样,房子オ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归宿,而不是身心与经济的负担。